跳转到主要内容
    中文  English           
  • 首页
  • 关于我们
  • 委员介绍
  • 新闻
  • 会议信息
  • 委员会通讯
  • 共享资源
  • 用户登录

你在这里

首页

黑犀牛重返肯尼亚

多亏动物保护团体和环保人士的努力,近日黑犀牛再次返回肯尼亚北部桑布鲁的辽阔牧场。

在这片半干旱的草原上,黑犀牛曾是一道最常见的风景,但最后一批黑犀牛约在25年前被偷猎者捕杀殆尽。现在,少量黑犀牛正在肯尼亚里瓦纳库鲁和内罗毕国家公园重新繁衍。

近日,20头黑犀牛被装在板条箱中,放归到桑布鲁新建的塞拉保护区。生物学家希望它们可以在这片满是尘土的土地上繁衍壮大。

“大多数肯尼亚人从未见过活的黑犀牛。” 在该保护区记录该工程进展的美国《国家地理》杂志摄影师Ami Vitale说,“一些人以为它们长着斑点,一些人以为它们的角像大象的鼻子一样可以活动。”

黑犀牛的新家——塞拉保护区——将由桑布鲁当地人管理。为了防止偷猎,公园管理者将24小时看守犀牛,管理人还将得到项目其他参与者的支持帮助。此次保护项目的实施机构包括肯尼亚野生动物服务署、非政府组织北方牧场信托基金以及里瓦野生动物保护协会。

“在东非,这是首次由当地社区负责保护和管理高度濒危野生动物黑犀牛,象征着肯尼亚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理念转变。”北方牧场信托基金在其网站上称。

目前,全世界约有4000~5000头黑犀牛,而在上世纪60年代,它们的数量达到7万头。“现在,很多人把注意力放在了野生动物的困境上,但是却很少有人关注战斗在偷猎战前沿的当地居民。”Vitale补充说。

(引自《中国科学报》 (2015-06-02 第2版 国际))

  • 登录或注册后发表评论
PDF icon 2016_annual_report.pdf

年报

PDF icon 2015-02_73.pdf

通讯

PDF icon bpn-issue01.pdf

白皮书

友情链接:

 

亚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信息网络(ABCDNet)
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中国科学院节点(GBIF-China)  

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(CForBio)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
物种2000中国节点(Sp2000-China)

网络生命大百科中国节点(EoL-China)  
中国生物多样性历史文献图书馆(BHL)   

中国自然标本馆(CFH)

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(CVH)  
生物多样性公约(CBD)

Encyclopedia of Life
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
Species 2000  

 

地址:北京海淀区香山南辛村20号,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  邮编:100093   电话:010-62836603 / 6629

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:CNC2004@ibcas.ac.cn  备案序号:京ICP备12031402号-3   京公网安备案102398594385